巴菲特投資5大重點:投資原則、買股方法、資產配置、選股決策到經營心法。|好書推薦

巴菲特投資名言

我們假設你和巴菲特一樣,都是價值投資人,你對一家公司的長期發展深具信心,那麼對你來說,真正重要的是你股價的「起點與終點」,期間的市場漲跌波動與你無關。

巴菲特投資原則

1.我們先講講持股期間的心態:在投資之前,我們早就知道歷史上大盤漲跌30%的幅度是很正常的,長期投資人永遠要為下一波跌勢做準備,當跌勢來臨時你不會被迫低價出清持股,缺乏這種觀念的人,往往成為情緒的受害者。

2.因此在投資前,投資的必要條件是「用吸引的價格買進。」

若你的投資邏輯不符合以上2點,例如你一直在嘗試追高,那麼你的投資就必須仰賴是否有最終買家承接,這是一種脆弱的操作!若失敗,就可能不斷殺低。

寺分衛非常信仰這套邏輯,因為一旦我們降低了買高大賠的風險;那麼迎接我們的就剩下小賠、小賺、與大賺!這讓我可以忍受小賺出場的誘惑,去等待大賺的機會。

誠如巴菲特所言:我的投資理念是,永遠不要指望能賣得好,要以非常誘人的價格買進,這樣即使不是以很好的條件賣出,也可以得到相當好的報酬;如果賣得好,那是錦上添花。

因此耐心謹慎是必須的,股神與他的合夥人也常說:一生中只要好好抓住幾次難得的機會,就能致富。比較有名的是巴菲特的「打洞卡理論」:如果你一生只能有20次投資機會,就像打洞卡,每次投資就少一次機會,那麼投資人將更慎選投資機會!

誠如上一篇的文章所說,巴菲特早期的投資理念,是和他的大學老師 葛拉漢 所學,這位老師被公認為價值投資的創立著,信奉:買進的股價、小於公司清算價值。

因為這位老師經歷過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,因此更注重公司若倒閉清算,還能賺錢的低估型投資方式。

但誠如大家所了解,我們這數十年經濟飛快的成長,與大蕭條時期已不一樣,要找到股價低於清算價值的機會不僅困難,就算找到了,也都是小型公司,無法滿足巴菲特越來越龐大的資金。

好在後期他遇到合夥人 蒙格,演進了投資方法: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很好的企業,好過以很好的價格買進平庸的公司。

巴菲特比喻後者就像是,在滿地找濕掉的雪茄,你尋找免費抽一口的機會;而前者,則像是你支付合理的價格,獲得頂級雪茄,可以讓你享受很久。但這兩個投資原則並無矛盾,都尋求足夠的安全邊際。

巴菲特2個投資方法

進一步說明,葛拉漢 尋找便宜股票就像在拍照片,看出公司某個特定時刻的「量化統計指標」,最終估算出 一家公司目前的價格低於清算價值;而 蒙格 改用合理價找尋優秀企業的企業的方法,比較偏向「質化分析」,就像在拍影片,不再只是關注現在的價值,而是重視公司價值未來會如何演進。

巴菲特說:如果你有能力找到6家很好的公司,也許就不必進一步分散投資,而且能賺很多錢;記住!選擇投資在第7家沒那麼有感覺的公司上,而不是加碼最看好的公司們,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。

極少人可以靠所謂第7好的標的致富,但相對的,很多人靠他們最看好的標的致富。

巴菲特談資產配置

如果你真的了解你的投資標的,巴菲特認為6家左右的公司就很夠了,而且很可能會將一半的資金押在我最看好的標的上。

這些話是巴菲特在1990年代的談話概要,但以2023年底的資產配置來看,他幾乎一半持股為APPLE公司,而前六大持股佔據80%以上,與早年信仰一致。正如他所說過的:應該隨市場變化的是投資方法,而不是投資原則;手段與目標不該混淆!

小結來談談價值投資法的核心程序 ,交易前,你該考慮的第1個問題總是 : 「你有能力估算相關資產的價值嗎?這在我的能力圈內嗎?」 如果答案否定,則你應該謹慎考慮替換分析標的;或者,你沒時間分析,也如巴菲特近年所提倡的,一般人可以自行考慮低交易成本的大盤ETF,以獲取市場平均報酬。

市場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財經新聞,而讓你心癢癢的頭條新聞、或獨家消息也不少,投資人必須明辨是非,巴菲特的老師 葛拉漢 會說 :公眾必須學會基於事實和合理來評論,切勿被沒有事實根據的指控而影響決策。

巴菲特談選股

「股市短期是投票機,長期是體重機。」也許股市每天出現誘人新聞,促使你交易,但要記得:公司如果沒有實質資產,最終根本不可能有獲利 。

公司的價值,有2種評估方法。第1種是資產變賣的價值;第2種是利用資產用以持續營運的獲利。

而第2種,談到未來持續經營的獲利,則有5種方法可以讓公司提升獲利,巴菲特因為自己是投資人、也同時身為經營者,因此會用上這些手段:

1.提高銷售額。

2.降低成本,以提高利潤。

3.能同步降低資產對銷售額的比率更好,讓資產運用效率更好。

最後2個則是,運用財務槓桿,和降低稅率。企業通常用這5種方式提升價值。

我們可以看出,巴菲特在投資時,會用事實並基於合理來評論公司價值;這讓我想起之前工作的老闆,給我評斷人的方法,「如果你聽到謠言說一個人很糟,那請你把形容詞,改成事實重新表達。」通常,最後會發現某個人不那麼遭,他可能只是有當下不得已的苦衷。

最後回來說從眾這件事,在生活中其實蠻有用的,例如一群人驚慌奪門而出,我們可以預判前方有危險;但投資常常恰好相反,從眾反而會扼殺取得好績效的機會:因為你的投資方法與其他人無異,很難取得高於平均的績效!

因此,投資大師們常說,投資人要培養不怕與大眾逆向而行的獨立思考能力。

巴菲特的合夥人 蒙格曾說:我成年之後,對誘因威力的理解在同年紀中一直屬於前 5%,但我還是經常低估這個力量 。每年我都會遇到一些令人驚訝的情況,更深的體會到誘因的超強威力。」

例如在經營快遞公司時,當累積的包裹太多,改變計薪方式是方法之一,例如取消以工時支付薪水的制度;而是完成一班的工作支付一定的薪水、按件計酬,也許就能提升效率。

記住!誘因決定行為!

巴菲特談企業經營

其實我自己思考後,確實過去不太了解這個威力,因為,仔細想想成長以來,都是家長、學校、或公司,設計好誘因,讓我們持續堅持下去,比較少思考自己設計誘因給自己或身邊的人。

另外,我一直以來也被培養出,要有紀律追尋目標的刻苦精神,但實際上,比起很遠才能獲得的成就,當下就能取得的誘因更讓我們有行動力;目標與誘因同時擁有,更容易走遠,例如,決心開始減肥,每跑完5公里,就可以買杯無糖茶犒賞自己;每累積100天,就給自己多提列額外一筆旅費,原本只能國旅,變成出國享受等等。誘因只有自己最清楚,一起來學習設計行動力的誘因吧!一起走更遠!

◾ 書籍名稱:巴菲特的投資原則:股神唯一授權,寫給合夥人的備忘錄

◾ 作者: Jeremy Miller

◾ 出版社:天下雜誌

◾ 去哪裡看:
1. 前往博客來
2.往圖館借閱(台北市連結在此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